西南科技大学拥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四川数据与应用中心绵阳分中心、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四川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四川新型智库“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智库”、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相关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九洲集团具备“基于北斗的多模式智能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斗开放实验室中国(绵阳)科技城分实验室等。利用这些丰富的支撑平台,遥感分部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山区环境规划和灾害治理、大数据集成与可视化、遥感装备与传感器研发、基于遥感的农业资源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已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并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可。
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建设的“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于2018年1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省部共建6个军民融合类协同创新中心之一。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和地区的核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军工核设施退役产生的核废物及其引发的相关环境安全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科技成果,实现了一批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化,促进了核工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依托学校建设的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于2014年12月获得四川省国防科工办的认定,中心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和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本领域学科方向设置较为完整的研究实体、国家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家、省对绵阳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定位和要求,按照《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关于“在川布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项目,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工作部署,绵阳市积极谋划推进高分数据研究和应用工作。为加快在绵阳推进高分遥感技术和卫星应用产业推广,促进高分卫星数据在智慧城市、地质环境监测、核废物处理、尾矿监测、应急处理等重大领域的应用,由绵阳市国防科工办牵头,依托西南科技大学,通过省市校共建、以校为主的模式,于2018年4月设立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四川数据与应用中心绵阳分中心。
西南科技大学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定点联系高校之一,作为依托单位联合组建成立了“四川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四川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作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活动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转移和区域特色高端智库方面深入推进军民融合。
依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西南科技大学联合组建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智库”,重点研究以军民融合为重点内容的全面创新改革、军民融合发展、“军转民、民参军”体制机制突破创新、科技体制创新等,于2017年入选四川首批新型智库的“创新驱动类”。 特殊环境机器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以核工业及危险环境(废物)监测与事故应急中对机器人技术和系统的应用需求为牵引,围绕特殊环境综合监测技术、特殊环境下的信息传输与智能决策、特种机器人作业技术,对高危环境现场进行监控和三维重建,高危险环境预警与决策支持,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核设施检修、核事故应急处理、核设施退役、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等领域。
以共性基础技术研究为重点,突出实验室在特殊环境机器人应用研究中的基础作用,与企业联合加速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四川省和国家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
“基于北斗的多模式智能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九洲集团北斗产业的核心研发支撑平台,是覆盖成、绵、渝三地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该实验室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成为我国北斗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及应用领域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利用这些丰富的支撑平台,科技城分部可以就核废物处理处置的选址、核设施安全监测与预警、核废物的生态修复、遥感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方面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可整合四川省100余座北斗地基增强站网和“天地图·四川”基础地理信息等优势资源,接入车载、旅游、形变监测、指挥机、手持机、气象监测、室内定位设备、雨量传感器、摄像头等多源传感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多源空间信息监测体系,结合高分遥感、卫星导航、云计算等技术,打造了北斗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总平台,研发交通、旅游、安全监测和公共安全应急运营服务系统,可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用户提供高分遥感数据、大数据处理、导航定位及增值服务。利用北斗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总平台,科技城分部能够面向旅游、交通、防灾减灾等行业,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迫切需求,开展一系列的关键技术、软件算法、终端产品等研究。